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肾癌常为单侧单个病灶,约2%为双侧或多病灶,左右侧的发病率相似。典型肾癌为圆形,大小悬殊,根据一组100例肾癌的报告,病灶部位为:上部44例,下部41例,多病灶15例。肿瘤无组织学包膜,但有被压迫的肾实质和纤维组织形成的假性包膜。少数为黄色或棕色,多数伴有出血、坏死、纤维化斑块,出血、坏死可形成囊性。肿瘤可有钙化灶呈点状或斑块排列。青少年患者肾癌的钙化灶多于老年患者。肿瘤可破坏全肾,并可侵犯邻近脂肪组织、肌肉组织、血管、淋巴管等。肾癌易向静脉内扩展形成癌栓,可进入肾静脉、下腔静脉甚至右心房。肾周筋膜是防止肿瘤局部扩散的屏障。同侧肾上腺受累约占10%,远处转移常见于肺、脑、骨、肝、皮肤、甲状腺等。
肾癌组织和细胞均呈多样性,大体标本可为实性片状、小梁状、乳头状、蜂窝状、腺管状。比较典型的肾癌细胞是透明细胞,为多边形、立方形或柱状,细胞直径为10~40μm。由于胞浆含有糖原和脂质,HE染色胞浆透明或空泡。胞浆所含脂质主要为膦酸酯和中性脂质,Hale胶体铁染色电镜观察,可见灶性微绒毛发育和胞浆内小泡形成。核小而规则,少数有丝分裂。肾癌为颗粒细胞者,其胞浆为玻璃状,均匀,细胞和核大小不一,分裂象多见。肾癌大多数为透明细胞,亦可同时有颗粒细胞,有的肾癌为梭形细胞,难与纤维
肉瘤区别。肾癌的瘤体内透明细胞、颗粒细胞或梭形细胞可单独或复合存在。
肾癌病理分级:Fuhrman等(1982)提出的肾癌形态分级系统,已为世界上多数学者接受并采用。
依据细胞核的形态和大小进行分级具有标准明确,易于掌握的优点。当同一个肿瘤中不同分级的区域或同一区域中有不同级的细胞时,以癌细胞的最高级为病理诊断的最终分级。如多数细胞为G2,少数细胞为G3的肿瘤应定为G3。
分期:肾癌分期尚不统一,目前临床上以Robson的分期和TNM分期应用最广泛。
Robson分期:
Ⅰ期:肿瘤局限于肾包膜内。
Ⅱ期:肿瘤穿破肾包膜,侵犯肾周围脂肪,但局限于肾筋膜内,肾静脉和局部淋巴结无浸润。
Ⅲ期:肿瘤侵犯肾静脉或局部淋巴结,有或无下腔静脉、肾周围脂肪受累。
Ⅳ期:远处转移或侵犯邻近脏器。
以上是简化的Robson分期,便于应用,其缺点是Ⅱ、Ⅲ期的预后一样,1987年国际抗癌协会提出的TNM分期如下。
TNM分期:
T0:无原发肿瘤。
T1:肿瘤最大径≤2.5cm,局限在肾包膜内。
T2:肿瘤最大径>2.5cm,局限在肾包膜内。
T3:肿瘤侵犯大血管、肾上腺和肾周围组织,局限在肾筋膜内。
T3a:侵犯肾周围脂肪组织或肾上腺。
T3b:侵犯肾静脉或下腔静脉。
T4:侵犯肾筋膜以外。
N0:无淋巴结转移。
Nl:单个、单侧淋巴结转移,最大径≤2.5cm。
N2:多个局部淋巴结转移,或单个淋巴结最大径2~5cm。
N3:局部转移淋巴结最大径超过5cm。
M1:远处转移。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肾细胞癌的临床表现多样,从典型的三联症,血尿、疼痛和可能触及的肾脏肿块,到较隐匿的肿瘤周围综合征。三联症常出现于晚期,通常只有10%的患者出现典型症状,大多数是偶然发现。
血尿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见于半数患者。常见的血尿是肿瘤已侵犯集合系统。血尿常为无痛性,但当血块通过输尿管时可出现绞痛。胁
腹痛(腹部)、肿块常见于小儿,较成人多见;位于肾脏下极的肿瘤易触及。肿块呈实质性,无压痛,随呼吸而移动。
相当数目的肾细胞癌患者可有全身症状,如不明原因发热,红细胞增多症,体重减轻,或者贫血,这些症状常掩饰着肾细胞癌。肾细胞癌中全身的和肱骨的表现被称作为肿瘤周围综合征。20%患者出现内源性致热性发热,为间歇热,肿瘤切除后发热减轻。
40%患者发生贫血,不能由失血来解释。为一种正血色性的正红细胞性贫血。贫血常伴有低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降低。肾细胞癌的贫血可能由于乳铁蛋白不能利用铁的储备的结果。
5%肾细胞癌患者发生红细胞增多症,血红蛋白高于150g/L。肾细胞癌的抽提物中可以产生红细胞生成素。曾认为红细胞生成素的升高是因正常肾实质缺氧所致,但人类肾癌细胞株在培养中能分泌红细胞生成素,并证实了红细胞生成素样物质来自肾细胞癌。
15%肾细胞癌患者可出现可逆性肝功能障碍,血清碱性磷酸酶,凝血酶原时间,α2球蛋白及胆红素可以升高,原因不明。肾切除后,在无肝转移的情况下,异常肝功能常恢复正常,如果肝功能试验仍然异常则预后不良。肿瘤栓子阻塞下腔静脉可出现Budd-Chiari样综合征。
10%~15%肾细胞癌患者出现血钙增高,可能继发了骨转移,但大多数患者是由于产生甲状旁腺相关的蛋白质(PTHrp)。显著高血钙患者,可以加强内科治疗,包括含钠的利尿药和呋塞米,降钙素和二磷酸脂。
3%~5%的肾细胞癌患者发生继发性淀粉样变性。淀粉样变本身可导致肾功能衰竭,肾细胞癌继发淀粉样变性的患者预后不良。在肾细胞癌患者中也可发生蛋白尿和
肾病综合征,既可由继发性肾淀粉样变引起,也可由于肿瘤抗原引起的
膜性肾小球肾炎所致。也可发生由微小病变引起的
肾病综合征。
肾细胞癌患者肾素水平升高。原因有两种,即肿瘤产生肾素,或因肿瘤压迫邻近的正常肾实质而产生肾素。免疫细胞化学研究证明肾细胞癌能产生肾素。
肾细胞癌患者可有多发性神经肌病的表现,此系抗原-抗体反应对神经组织定向反应所致。肾细胞癌患者可出现血清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升高,临床表现为男性乳房发育及性欲减退。肾细胞癌产生HCG者罕见。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1.超声波诊断 由于超声波检查方法简便,无创伤性,可反复进行,因而在肾脏肿瘤的诊断以及普查中被广泛应用。B型超声扫描在肾癌诊断中占有极重要地位。现已于体检时常规应用,并作为临床上肾癌首选检查方法。超声影像学的主要表现有:肾外形局部增大或呈分叶状;肾实质内可见均质(强或低回声)或非均质(混合回声)的团块状回声,后者常表示肿瘤内部有出血、坏死、钙化,肿块边缘常不光滑。肾窦及肾盂肾盏回声受压及破坏而变形、移位,或显示不清。如肿瘤侵入肾盂肾盏,肾盂内可见不规则低回声肿块。肾门或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超声可见低回声肿大的淋巴结;下腔静脉或肾静脉瘤栓时,血管内可探测到实性回声结构。
肾脏是实质性的脏器,有一定体积,肾周围及肾窦内脂肪和肾盂、肾盏内尿液构成的良好回声反射界面,有利于超声探测,使正常和异常的肾组织能显示清晰的图像。由于肿瘤因组织结构不同,超声图像比较复杂,表现为多种声像图,大体可分为4种类型:①低回声型,肿瘤内部回声与皮质回声相等,边界不清晰。②高回声型,肿瘤内部为较强的光点。③强回声型,肿瘤内部回声呈密集光点,边界清晰,无声影,这类回声仅见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又称错构瘤)。④不均匀回声型,肿瘤内部回声为不均匀分布的光点,是因肿瘤内部不均质或有坏死、出血、钙化或囊性变所致。肾癌具有多种超声图像,根据肿瘤大小,有很大的差异。瘤体较大的、无坏死的肿瘤回声较正常肾组织有明显的增高,内部有强烈的高回声波,而直径<1.5cm的肿瘤回声较低。
由于超声对液体无回声的特点,可鉴别肾囊性肿块和实质性肿块。典型肾囊肿的图像内,可见球形、薄壁占位性病变和边缘整齐的无回声区,超声显像对肾实质肿块和囊性病变鉴别的准确性可达95%以上。有经验的医生对直径0.5cm以上的实质性肿块可作出准确诊断。超声扫描还能显示癌肿的范围、有无侵入邻近器官、肝脏或脾脏有无转移、肾蒂及腹膜后淋巴结是否肿大,以及有无腔静脉瘤栓,有助于肾癌的临床分期。
2.X线诊断 是诊断肾肿瘤非常重要方法,随着现代化诊断设备的应用和诊断水平的提高,X线检查已不是惟一的诊断手段,但仍是常规的诊断方法。
(1)尿路平片:在平片上可见肾影增大或不规则,腰大肌影模糊,少数肾恶性肿瘤有钙化。
静脉肾盂造影和逆行肾盂造影是诊断肾脏肿瘤最基本的方法。肾肿瘤在肾盂造影片上常显示肾盂和肾盏受压、变形、拉长和扭曲,使肾盏之间距离扩大,呈新月形或蜘蛛足样等改变。有时肾盂和肾盏充盈不全,一个或一组肾盏缺如,当肿瘤完全阻塞肾盂时,患肾功能丧失,在肾盂造影片上不显影,此时可作逆行肾盂造影。如肿瘤较小或位于肾脏边缘时,应进行不同体位(斜位、侧位)摄片。在静脉尿路造影时为了显影清晰,常用40~60ml造影剂,从周围静脉内快速注入或静脉滴注,定时摄片或肾断层摄片。肾囊肿表现为边缘光滑、无造影剂的透亮区,而实质性肿瘤则表现为不均匀的阴影、边缘不规则、与周围分界不清。少数肾癌突向肾盂时,X线片上酷似肾盂肿瘤,应注意鉴别。
(2)动脉造影:应用Seldinger导管,经股动脉穿刺,先行腹主动脉-肾动脉造影,确定肾动脉的位置,并将导管插入肾动脉,作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对肾癌的早期诊断,特别是对CT检查不典型的肿瘤,可明确病变性质和部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可以消除其他组织的重叠影,使血管系统清楚的显影,提高诊断的准确率。肾动脉造影同时可根据需要进行肾动脉栓塞术。
肾肿瘤造影将肾肿瘤的表现可分为3期:①动脉期,肾动脉主干增宽,直径超过8mm,病灶区有较多的肿瘤血管,造影片上显示迂曲、粗细不均的血管影和分布不均的新生血管密集成团,有时还可见形态不规则池状肿瘤血管。因肿瘤内血流加速或动静脉瘘形成,肾静脉或静脉主干在动脉期显出,称为早期静脉显影。②肾实质期,大多数肿瘤血管丰富,肿瘤边界与肾组织混在一起,分界不清。③静脉期,肾静脉内造影剂排泄延缓,静脉内有瘤栓或继发性血栓时,表现为不同形态的密度减低区。静脉血经侧支循环回流入下腔静脉,故静脉期可见到侧支静脉显影,如包膜静脉、输尿管静脉、肾上腺静脉、腰静脉、奇静脉、半奇静脉等。偶因肿瘤血管完全阻塞,出现血管稀疏区或部分无血管区。少血管肿瘤造影结果如上相反,应予注意。
(3)下腔静脉造影:5%~15%肾癌发生静脉瘤栓,造影可了解下腔静脉内、肾静脉内有无瘤栓、下腔静脉有无受到肿瘤压迫和浸润等改变。
3.CT检查 能清楚的显示直径1cm以上的肾实质肿块,对肾脏的占位性病变,即囊性和实性占位的鉴别有重要价值,准确率达93%。肾癌的CT图像表现为:①肿瘤边缘不规则,呈圆形或分叶状。②平扫时肿瘤的密度随肿瘤细胞成分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密度,透明细胞癌密度低于正常肾组织。而颗粒细胞癌密度高于正常。③增强扫描时,肿瘤密度不同程度的增强。但仍低于正常肾组织。由于增强后肾肿瘤与组织之间的密度差加大,可以更清楚地显示肿瘤的大小与分界线。④肿瘤内常有出血、液化和坏死区,使肿瘤密度不均。少数肿瘤内见密度增强的钙化灶,位于肿瘤内或其边缘。⑤CT能精确测量肾细胞癌病变的范围和大小,还可了解肾周有无浸润、淋巴结转移,从而为肾癌分期提供依据。⑥囊性肾癌,与肾囊肿的图像酷似,易误诊。但囊性肾癌的囊肿壁厚,囊液CT值较肾囊肿内的囊液高,应注意鉴别。
CT对肾癌的临床分期较为准确,与病理结果相比较,其准确率T为77.8%,N为95.6%,分期标准根据以下几方面:肿块是否局限于肾包膜内、是否局限于肾脂肪囊内、有无静脉受侵、淋巴结有无转移、邻近器官受侵、肾盂受侵。
4.MRI检查 肾脏的MRI检查,常用旋转回波(SE)脉冲序列扫描。当回波时间(Te)为30ms、脉冲重复时间(TR)为500ms时,可清楚显示肾脏的皮、髓质及其分界。MR检查的优点在于一次扫描可获得肾脏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的图像,没有CT存在的伪影,不需注射造影剂。MRI可十分清楚的显示肾实质肿块,肾囊肿表现为均一的低密度团块,边界光滑,与肾实质分界清楚。肾癌密度高低不等,信号强度不均匀,肿块边界不规则。肾细胞癌的T1比正常肾实质的T1长,T2相同或稍长。MRI显示肿瘤侵犯的范围优于CT,可用于肾肿瘤的术前分级和术后随访。
5.放射性核素检查
(1)放射性核素肾脏扫描:主要是了解双侧肾脏功能,同时也能用显像技术来显示肾脏形态。它简便、无痛苦,对一些不能作静脉肾盂造影的患者更为合适。由于这项检查灵敏度不高,直径<2cm或位于肾脏边缘的占位性病变不能显示,且不能鉴别占位性病变的性质。肾肿瘤和肾囊肿在扫描图像上都显示放射性核素分布缺损,因此,需结合其他方法加以分辨,常用的放射性核素为197Hg(197汞)和203Hg(203汞)。
(2)放射性核素99mTc(99m锝)动态肾显像:肾肿瘤的特点是,病变部位灌注相可见放射性充盈,充盈程度取决于肿瘤大小及有无囊性变。肿瘤小、血管丰富者,病变部位呈现放射性过度充盈,肿瘤大伴囊性变时,病灶处充盈减低。此法可同时了解肾功能。
6.彩色Doppler超声检查 呈多血管供血特点,并可了解肾静脉、下腔静脉受侵犯情况以及动脉血流可与良性肿瘤的鉴别。
7.囊肿穿刺检查 若囊性肿块不能确定为良性囊肿,可在超声或CT引导下作经皮囊肿穿刺。囊肿液可作脂肪、蛋白质、乳酸脱氢酶分析及细胞学检查。在液体被抽取后,囊肿内可注入造影剂及空气,再作X线摄影。良性囊肿呈均质性伴规则边缘。血性抽出物高度提示为癌。
年龄在50岁以上人群至少50%有一个肾囊肿。若无症状,无血尿而超声波检查为典型良性囊肿,则无必要作囊肿穿刺。如有可疑则因考虑作穿刺。
8.膀胱镜检查 有血尿时行此检查。见患侧输尿管口喷血,留取肾盂尿可查及癌细胞。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1.肾盂癌 也可出现间歇性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但程度较重且发生早并频繁出现。IVU及逆行造影示肾盂肾盏有不规则的充盈缺损,肾脏大小及形态无明显改变,无肾轴旋转。肾盂镜检查可见突入肾盂腔内的新生物。尿脱落细胞检查发现肿瘤细胞。
2.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可有腰痛、腰腹肿块及血尿。尿路平片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区;超声检查为许多均匀分布的强光点;肾动脉造影实质期因其组成的组织密度不同而呈葱皮样分层排列。CT检查可见呈密度不均的肿块,含脂肪量较多,CT值为-40~-90Hu。肿瘤易发生
自发性破裂出血而致突发性严重血尿或休克。
3.成人肾胚胎瘤 表现为腰痛及肿块。但肿块生长迅速,病人多以
腹部肿块为主要症状,血尿较不严重。逆行肾盂造影可见肾盂肾盏常因肿瘤的破坏而大部分消失。超声检查呈细小的散在光点,其亮度与肾皮质的回声相等或略强。
4.单纯性肾囊肿 表现为腰痛、肿块,但无严重血尿,触之为囊性肿块。尿路平片示囊壁呈蛋壳样或条纹样钙化。IVU(静脉泌尿系统造影)示肾实质占位性病变。肾动脉造影病变为边界光滑的无血管区,周围血管弧形移位。超声检查可见肾实质内有边界清晰的圆形无回声暗区。
5.肾周囊肿 表现为腰痛、肿块及高血压。但其有腰部外伤或肾脏手术史。肿块边缘不清楚。IVU示肾脏缩小,向外上方移位,伴有旋转不良及肾盏移位,造影剂溢入囊肿内形成云雾状影像。
6.多囊肾 腰痛、肿块及血尿与本病相似,但病变为双侧性。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较为常见。IVU显示肾影显著增大,肾盏普遍分离并伸长伴多处边缘光滑的弧形压迹。超声检查显示双肾增大,轮廓呈波浪状,肾实质内散在大小不等的圆形液性暗区,且彼此不相交通。CT检查显示肾实质中充满大小不等的囊状低密度区。
7.肾包膜下血肿 除表现为肿物、低热及血尿外,还有原发病如肾动脉硬化、肾梗死、肾外伤等。起病急骤,出血量较大者可发生休克。IVU可见肾及输尿管受压移位。
8.肾脓肿 临床表现为腰痛、肾肿大,但有发热,肾区叩击痛明显,血白细胞增高。IVU可见肾盂肾盏变形及移位。但肾动脉造影无肿瘤血管,中央无血管区被增殖的血管包绕,肾包膜下血管扩张迂曲,静脉期可见边缘静脉回流。CT检查表现为肾内边界清楚的圆形低密度区,CT值为10~25Hu,增强扫描后可见厚壁强化环即为脓肿壁。
9.假蜘蛛腿样肾盂 IVU也表现为肾脏增大,肾大盏伸长,盏距增宽。但病人无腰痛、血尿、肿块等表现。超声检查除肾长轴增长外无异常发现。肾动脉造影各级血管均示正常。
治疗
治疗:肾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根治性肾切除,切除范围包括肾周围筋膜和脂肪、上段输尿管及肾门淋巴结,上极肿瘤应切除同侧肾上腺。术中先结扎肾蒂血管可减少出血和扩散。术前行肾动脉栓塞治疗,可减少术中出血。肾癌的放射及化学治疗效果不好。免疫治疗对转移癌有一定疗效,使用最多的是干扰素。
1.外科治疗 肾细胞癌的治疗选择是手术切除根治肾切除需及早结扎肾动脉及肾静脉及整块切除肾脏包括肾筋膜。手术后5年生存率为66%,而单纯肾切除者为48%。因此,肾根治手术为首选方法。此法的手术途径有多种,胸腹联合切口途径有利于探查同侧胸腔及纵隔,并能切除孤立性肺转移。其他途径包括胸外肋骨上切口或前方经腹腔切口。无论上述何种途径,肾蒂的及早结扎有助于预防手术中肿瘤播散。
(1)根治性肾切除:是肾癌最基本的治疗方法,手术范围包括切除病肾、肾周脂肪、肾周围筋膜和同侧肾上腺。有人报道根治性肾切除术的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52%和49%,而单纯肾切除术的生存率仅为33%和7.1%。独肾肿瘤的治疗方法包括部分肾切除、透析及日后作肾移植。大多数独肾肿瘤患者能作部分肾切除术。双侧同时发生肾细胞癌的患者,常有其他播散病变。即使作了肾根治术及部分肾切除术,很可能仅存活2年。若排除有远处转移,可将对侧肾脏受累当作孤立性转移处理,作部分肾切除。手术途径可选择腹部切口,某些病例可选择完全性肾根治术及长期血透治疗。
(2)区域性淋巴结清扫术:根治性肾癌切除的同时作区域性淋巴结清扫术,有助于降低局部肿瘤复发率,提高生存率。肾细胞癌患者25%有局部淋巴管及主动脉旁淋巴结受累。因此,局部淋巴结切除需与肾根治术相结合。局部淋巴结受累与预后有重要关系。偶尔有1~2个阳性淋巴结仍能长期存活,但终究是少数。局部淋巴结切除对手术时间及危险增加很少,应作为肾根治手术的一部分。
(3)腔静脉瘤栓的处理:腔静脉内瘤栓分为肝下型和肝上型。多数专家认为腔静脉瘤栓手术,适用于无远处转移或区域性淋巴结浸润患者,术后可获得较长的生存期。肾细胞癌患者约5%有下腔静脉受累。肿瘤在肾静脉及下腔静脉中常为一个机化血栓,表面有内皮覆盖。这种病例的根治手术需及早作肾动脉结扎而不处理肾静脉。肿瘤偶可侵犯下腔静脉而需作下腔静脉切除,患者预后差。
Ⅰ期肾细胞癌患者经根治性肾切除术后,其5年生存率在60%~75%,Ⅱ期患者的生存率在47%~65%。患者有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受累者其生存率在25%~50%。患者伴局部淋巴结受累或包膜外有瘤组织蔓延者生存率为12%~25%。有报道指出手术切除肾静脉或下腔静脉血栓患者其5年生存率为25%~50%。Ⅳ期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5%。
(4)肾动脉栓塞术:通过经过穿刺选择性肾动脉插管,注入自体血块、肌肉、明胶、海绵、硅橡胶栓剂、不锈钢圈和无水酒精等致栓物质,使动脉闭塞。手术可根据肿瘤部位和范围栓塞肾动脉主干或其分支。
(5)转移病变的外科治疗:孤立性转移灶可采用手术切除。一般转移病灶的出现与肾脏切除相隔的时间越长(1年以上)、病灶越少或呈单个者,手术切除治疗的成功率越高,患者的预后及其生存率也越高。
2.转移病变的药物治疗 目前免疫治疗即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LAK)加白细胞介素2的应用最受注目。
(1)非特异性免疫治疗:冻干卡介苗于大腿内侧皮下注射,每次5mg,每周1次,共6周;可单独或与激素或化疗合用。它虽无直接抗肿瘤作用,但可通过免疫活性细胞来扩大细胞及体液免疫反应的效应,以增强宿主抗肿瘤能力。实际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2)特异性免疫治疗:
①免疫核糖核酸(I
RNA),可使晚期肾癌缩小,有效率为22%,不良反应少。
②干扰素,是自然产生的蛋白质,分子量为1.5万~21万,它通过对肿瘤的细胞毒作用,抑制细胞内蛋白质合成,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分裂。干扰素可以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活性,是目前治疗特移性肾癌最有效的药物。
干扰素α是由被刺激的白细胞和转化的淋巴母细胞分泌出来,β干扰素是由病毒感染的纤维细胞产生,而γ-干扰素是由被外来抗原或丝裂原刺激的T淋巴细胞产生。干扰素的用法有:
A.干扰素300万U/d,肌内注射,每周连续5次,6周为1个疗程,间隔1~2个月,可重复使用,有效率为20%。
B.重组人体干扰素,0.25mg,1次/d,肌内注射,共8天,间隔3~4个月后重复应用。有学者认为周期性应用γ-人体干扰素较长期连续应用效果好。另有学者认为若干扰素治疗3个月无明显疗效,应停用。
C.人白细胞干扰素,每次100万U,1次/d,肌内注射,连续5~10天为1个疗程。
D.干扰素α与长春新碱联合用药,肿瘤缩小率由15%上升至30%。干扰素毒性相当大,表现为感冒样反应、寒战、高热、肌痛、乏力、食欲下降、呕吐等,用吲哚美辛、阿司匹林可缓解以上不良反应。
③阿地白介素(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2(IL-2)是一种小分子量糖蛋白,是由被激活的T4细胞产生,可使T淋巴细胞持续增殖,故称之为T细胞生长因子。IL-2激活的细胞毒T细胞和NK细胞有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用阿地白介素(IL-2)的这种作用对肾细胞癌进行“继承性免疫治疗”。具体为把病人的淋巴细胞分离出来,在体外用大剂量阿地白介素(IL-2)刺激,使细胞生长,形成淋巴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LAK细胞),然后把LAK细胞注入病人体内,同时持续给予阿地白介素(IL-2),可使肾细胞癌及其转移癌缩小。有学者认为此方法特别适用于转移性肾癌。阿地白介素(IL-2)毒性大,可使毛细血管渗漏,周围血管阻力下降引起低血压,也可引起寒战、高热、肝功能损害、贫血、血小板减少等。具体方法为:先由静脉注射大剂量IL-2 ,4~5天作为起始;第2周,淋巴细胞置于含有阿地白介素(IL-2)的培养基中培养,以产生LAK细胞;第3周,将这些细胞重新注入患者。阿地白介素(IL-2)加LAK治疗的反应率为35%~40%。毒性反应强者,改变剂量可降低毒性反应。其他增加患者免疫力的方法有特异性免疫刺激剂如BCG。
(3)激素治疗:激素治疗的依据是根据长期应用雌激素引起雄性仓鼠发生肾肿瘤。上述发现导致对进展期肾细胞癌使用孕酮制剂作为激素治疗的基础。如孕酮制剂加
睾丸酮或抗雌激素药物单独或与皮质类固醇结合应用。
肾癌对激素有明显的依赖性,激素对晚期肾癌患者能减轻症状和延长生存时间,这可能与激素受体有关。但多数进展期肾细胞癌患者对上述方式激素治疗无明显效果,总反应率<5%。常用的激素有:
①甲羟孕酮(安宫黄体酮),3次/d,每次100~200mg,口服。
②己酸羟孕酮(羟基孕酮),每次800mg,肌内注射,每周2次。
③丙酸睾酮,每次100mg,肌内注射,每周2次;或长效丙睾,每周1次,每次400mg,肌内注射。
④泼尼松龙(强的松龙),每次20mg,1次/d口服。黄体酮与皮质类固醇或激素与免疫制剂和化疗的联合应用,可增加晚期肾癌的疗效。
(4)化学治疗:肾细胞癌化疗效果很有限,据文献报道常用的化疗药物有
硫酸长春碱(
VLB)、丝裂霉素(MMC)、
羟基脲、
多柔比星(
阿霉素)、
博来霉素、优福定、环磷酰胺、氟尿嘧啶和
顺铂(
顺氯氨铂)等。单个用药的缓解率<15%,但
硫酸长春碱(
VLB)的有效率达25%,故为比较有效的药物。目前多数化疗专家主张联合用药,提高杀伤癌细胞的协同作用和减少毒性反应,特别是
硫酸长春碱(
VLB)与其他药物的联用,疗效明显优于单个用药。联合用药如
硫酸长春碱(
VLB)和环磷酰胺(CTX),
羟基脲、孕酮和泼尼松(强的松),
硫酸长春碱(
VLB)和孕酮等。有人(1985)采用MVP,其中
硫酸长春碱(
VLB) 5mg静脉注射,甲氨蝶呤(MTX) 500mg 6h静脉滴完和培来霉素100mg静脉注射,加用亚叶酸钙每3小时15mg,口服,24小时后改为每6小时15mg,共12次,结果有效率为36%。MVP方案的治疗中,应给足液体和补充碳酸氢钠溶液。另有应用MVB方案治疗晚期肾细胞癌的有效率为36%,MVB方案为:
硫酸长春碱(
VLB) 4mg/m2;MIX滴完后给
博来霉素(BLM) 30mg/d,肌内注射,每周1次。上述3种药物注射后10~20h,口服亚叶酸钙,每次15mg,共12次。MVB方案2周重复1次。
(5)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对肾细胞癌基本上无效。据报道手术前后给予放射治疗,并没有改善病人的存活率。目前主要适用于:
①肿瘤短期内增长快,毒性症状明显者。术前放射可使肿瘤体积缩小,减少术中癌细胞扩散;放疗后局部水肿和肿瘤血管减少,有助于分离及手术操作。术前放疗剂量为45Gy。
②对Ⅱ、Ⅲ期肾癌或病变已扩展到邻近器官和肿瘤切除不彻底的病例,术后放疗可减少局部复发,剂量45~50Gy。
③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肾癌,放疗可减轻局部疼痛、血尿和缓解毒性症状。
3.中医药治疗
(1)中医对肾细胞癌发病机制的认识:中医学没有“肾细胞癌”这一病名,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溺血”、“腰痛”、“血淋”、“积聚”等病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由于正气不足,情志郁结、邪毒内侵、饮食所伤,致机体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引起气滞、血淤、痰凝、湿热、热毒互结所致,属本虚标实之证。
(2)肾细胞癌的中医辨证治疗:基本治疗原则是:扶正祛邪、益气活血、软坚散结、清热利湿。据疾病的不同阶段,患者的各人反应,临证时具体可有所侧重。
①湿热蕴结型:症见腰腹疼痛,坠胀不适,尿血,身困,腰腹肿块,低热口苦,食欲不振,舌体胖,苔黄腻或白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活淤解毒。
基本方:八正散加减:
大黄10g,枝子12g,滑石20g,萹蓄20g,瞿麦20g,木通6g,车前子30g,甘草梢10g,灯芯草3g。可酌加白花蛇舌草、赤芍、牛膝等。
②气结血淤型:症见腰部憋胀疼痛,可触及肿块,质硬不移,尿血伴血块,面色晦暗,舌质暗或有瘀点,苔薄、脉弦或涩或结代。
治疗原则:理气散结,活血化淤。
基本方:膈下逐淤汤加减: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川芎10g,丹皮12g,赤芍20g,五灵脂10g,乌药l0g,元胡10g,枳壳12g,香附10g,甘草6g,可酌加马鞭草、半枝莲、木香、莪术等。
③正虚淤结型:症见积块坚硬,腰痛日剧,血尿频繁,面色黧黑,形体消瘦,乏力气短,呕恶纳差,舌质紫暗,无苔、脉沉细而涩。
治疗原则:补气养血,活血化淤。
基本方:八珍汤合少腹逐淤汤加减:炒五灵脂10g,焦蒲黄10g,元胡12g,当归10g,赤芍20g,川芎10g,小茴3g,党参30g,白术10g,茯苓15g,生地20g,炙甘草10g。可酌加土茯苓、马鞭草等。
(3)中成药:
①抗癌平丸:每次0.5~1g,3次/d,饭后半小时口服。适用于肾癌湿热蕴结型。
②
补肾养血丸:每次9g,3次/d,空腹温开水送服,服药期间忌食辛辣。适用于术后或化疗后邪去正虚者。
③
大黄庶虫丸:每次3~6g,2次/d,口服。适用于气结血淤兼有热毒者。